铠甲是什么意思

定制一套铠甲多少钱-服装铠甲定做

铠甲的意思:古代军人打仗时穿的护身服装。

铠甲

拼音[ kǎi jiǎ ]

解释古代作战时的护身服装,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、泛指武器装备。

出处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 共工之战,铁銛短者及乎敌,铠甲不坚者伤乎体。”

释义在共工战斗的时候,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,铠甲不坚固就会伤到身体。

示例冰心 《姑姑·分》:“我的身上,是我的铠甲,我要到社会的战场上,同人家争饭吃呀!”

铠甲近义词

盔甲、铁甲、甲胄、装甲、戎装、盾牌。

盔甲

拼音[ kuī jiǎ ]

解释(名)古代将士作战时的服装,盔戴在头上,甲穿在身上。用金属或皮革等制成。

出处《水浒传》第三十四回:“众位壮士,既是你们的好情分,不杀秦明,还了我盔甲、马匹、军器回州去。”

释义各位壮士们,这都是你们的情义,不杀秦明,还把盔甲、马匹、军器都还了回来。

近义词戎装、铠甲、装甲、盾牌。

兵马俑的服装怎样来区分不同的等级身份

按照铠甲的形态,一般来说分为扎甲和鱼鳞甲两种,后者级别更高,一般为高级军吏俑也就是将军用穿戴,主要区分级别的标志还是靠头型上的冠式。

普通士兵不带冠,扎发髻,有的戴布制或皮制小帽;中级军吏俑带冠,双板长冠或者是单版长冠;高级军官带冠,双卷尾鶡冠。

将领铠甲以整片皮革或织绵材料制成,上面再嵌上金属或犀牛皮、野牛皮甲片,四周一般留有较宽的边缘。所嵌甲片分为固定甲片和活动甲片两种。固定甲片主要用于胸前和背后;活动甲片则多用于双肩、腰腹和领口等活动较大的部位,高级将领的铠甲除制作精细以外,还绘有美观的纹样。

士兵的铠甲是由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甲片编缀而成的,铠甲里面要衬以战袍,防止擦伤身体。铠甲的样式根据兵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:一般步兵的铠甲衣身较长,骑兵的铠甲衣身较短,而御手的甲衣则在结构上更加复杂。士兵的铠甲属于贯头型,穿的时候从上套下,再用带钩扣住固定。

扩展资料:

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,身穿便装,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。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,贴在脑后,大量的步兵则戴着那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。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,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,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,是爵位级别的标志。

在两道隔墙之间,是一个独立的纵队,那个胳膊前伸,手握缰绳的是驾御战车的御手。在兵马俑坑,所有的御手无一例外都戴着板状的牛皮帽子,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。在战场上,御手直接主宰一辆战车的安全,他们的位置很关键。

兵马俑坑发现以后,考古学家袁仲一曾提出了一个想法,一辆战车的指挥官,应该是御手,而不是像过去说的车左或车右。

在陶俑群中一个军官双手按剑、气势威严,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。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,甲片细小而规整。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,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。专家考证,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,爵位大致在七、八级左右,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。

介于都尉和御手之间的还有一种军官,他戴的也是板帽,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。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,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。

华裔新闻-兵马俑的等级之分

一半衣服一半铠甲叫什么

一半衣服一半铠甲的穿着方式在古代被称为"锦袍铁甲"。即上半身穿着锦袍,下半身穿着铁甲。这种穿着方式主要出现在古代帝王将相阅兵或参加重要仪式时使用,旨在表现其威武不凡、尊贵高雅的形象。现代并不常见这样的穿着方式。铠甲是古代用于防守的战斗服装,由金属或其他坚硬材料制成,包括头盔、护胸、护肩、护臂、护手、护腿、护足等部件,用来保护身体的各个部位。

唐宋铠甲有多少种?

唐代,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国家统一,经济繁荣,文化事业高度发展,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当时的中国,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。灿烂的中国文化,传到世界各地。直至今天,我国东邻的有些国家,仍把唐朝的服装作为正式的礼服。

唐朝的军服,在前代基础上,也有很大的进步与改革。史称唐代“将帅用袍,军士用袄”。唐代将帅战袍上,绣以狮虎花纹,以示勇猛威武。将士的盔甲,也更加精致。据记载,唐代的铠甲有13种:明光甲、光要甲、细鳞甲、山文甲、乌锤甲、白布甲、皂绢甲、布背甲、步兵甲、皮甲、木甲、锁子甲、马甲。可见唐代军服式样之多。唐代将领,大多穿明光甲。唐代甲的质料,有铁做的、皮做的、绢布做的数种。其中主要的、最为精致坚硬的是铁做的甲。另外,还需要提及的是唐代时兴金甲。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登基之前,就曾披挂过这种金铠甲。据唐代的《太宗记》记载,公元621年,年方22岁的年轻将领唐王李世民英勇善战,率领唐军一举消灭了窦建德的夏军,并迫使割据一方称王的军阀王世充不战而降。为了庆祝这一决定性的胜利,李世民身披金甲、率铁骑万匹,甲土5万,在太庙前举行凯旋礼。

五代十国之后,宋朝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。宋太祖赵匡胤很重视军事装备的生产,如975年,赵匡胤亲自校阅造甲作坊所制造的各种装备。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,各种装备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。

宋朝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曾记载过一种盔甲,名为“青堂羌族缑子甲”,采取冷锻工艺制作,“柔薄而韧”,在50步之外,用强弩都射不透。

随着甲胄防护力的加强,其重量大大增加。宋代一副铁甲重约50斤,再加上兵器和其它装备,足有上百斤。

沉重的铁甲,与其说是穿在身上,不如说“挂”在身上。“披挂上阵”,即是形容武士身着盔甲,参加战斗。全副披挂的武土行动十分不便,上下马都靠别人扶持,在皇帝、要臣面前无法行跪拜礼,只能拱手作揖致礼,“甲胄在身,免行车礼”,所以军礼规定“介胄不拜”。